誰才是霸凌者?

郭芷均 新竹縣竹中國小

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提出「旁觀者效應(Bystander Effect)」,發現現場越多目擊者,願意挺身而出(即便是簡單的幫忙打110或119電話)的人卻越少,原因是心理認為這麼多人一定會有人「出手」,於是彼此等待而眼睜睜看著不幸發生!
郭芷均 新竹縣竹中國小
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提出「旁觀者效應(Bystander Effect)」,發現現場越多目擊者,願意挺身而出(即便是簡單的幫忙打110或119電話)的人卻越少,原因是心理認為這麼多人一定會有人「出手」,於是彼此等待而眼睜睜看著不幸發生!

學習目標

  • 學生能專心觀看影片並分享心得
  • 學生能發表從不同角度思考可能的責任面項
  • 學生能積極投入桌遊並遵守遊戲規則
  • 學生能體驗並實踐公民意識

活動一、誰才是霸凌者?
播放公視影片《對不起,當時的我缺乏勇氣》根據幾位曾參與霸凌者的告白,讓孩子思考甚麼是「霸凌」?學生分享自己或是身邊曾經發生過的類似事件,當時的「你」的角色是甚麼?你做了或沒有做的事有哪些。

活動二、旁觀可不可?
老師提出辯論題目:「發生霸凌了,我只是旁觀者可不可以?」將班上學生分成正反方兩組。教師再以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「誰有責任」,包括:情感面、道德面、法律面、社會關係面等……。

活動三、輪到你了!
進行公視設計的【校園目擊者】桌遊,由教師擔任主持人,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遊戲。每組發下同數量注意力籌碼─代表能解決事件的能力,每次事件是否付出及付出注意力的多寡必須小組共同討論決定。遊戲結束以得分最高的小組獲勝! 

活動四、生活中你選擇當贏家還是魯蛇?
學生分享心得:獲勝組別分享攻略;分數最低組別分享可能原因。

教師引導思考:現實生活中,當你身邊事件發生了,你會選擇冷眼旁觀讓社會(甚至是自己)也受其害?還是樂於助人一臂力,扭轉局面呢?

教學心得
這套桌遊分別於四至六年級實施,發現學生大致都能清楚並掌握遊戲規則,而且參與度很高,難能可貴的是,所有班級的學生「達標事件」遠多於「未達標事件」,細究之,與本校學生個性純樸、學校長期致力推動反霸凌目標有關。

第一節課會先以公視影片《對不起,當時的我缺乏勇氣》讓學生討論甚麼是霸凌?誰是霸凌者?發生的原因?以及被霸凌者、霸凌者的感受?

而考量高年級可以加深加廣,故增加了第二節的辯證─「霸凌時,只是旁觀可不可?」讓學生在思辯過程中獲得價值澄清,並由教師以法律責任、道德責任等層面做總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學生能否從桌遊的公民意識實踐到生活中,則是教學效果的最佳觀察指標!

✍🏻關注人權議題嗎 [點我看更多人權教案]
👀人權相關影片看這裡 [點我看更多人權影片]

留言區

Copyright ©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

訂閱頻道 小幫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