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目擊者

洪一菲 屏東縣仁愛國小

由於近期發生令人痛心的——「國中生割喉案」,2023年12月25日,某高中附設國中部發生一起割喉案,國中三年級的A生持彈簧刀朝隔壁班的B生(同國三生),連刺10刀,造成B生死亡,而女C在網路上的不當發言卻引發一連串的網路霸凌,而所有目睹這個事件的孩子們,都成為了校園目擊者。
洪一菲 屏東縣仁愛國小
由於近期發生令人痛心的——「國中生割喉案」,2023年12月25日,某高中附設國中部發生一起割喉案,國中三年級的A生持彈簧刀朝隔壁班的B生(同國三生),連刺10刀,造成B生死亡,而女C在網路上的不當發言卻引發一連串的網路霸凌,而所有目睹這個事件的孩子們,都成為了校園目擊者。

學習目標

  • 運用最近發生的案件當作實例,讓孩子們能進行有意義的網路霸凌的省思
  • 讓學生透過《校園目擊者》所準備的8個發生在小廷身上的事件與小廷共情
  • 最後,透過結果的分享,讓孩子們想想如果身邊真的出現小廷,我們「這次」可以怎麼做

活動一、
本節課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社會事件,更貼近學生的生活,也強化學生的反向思考,雖然我很不喜歡她/他但我有權利這樣傷害她/他嗎?

活動二、

希望透過與小廷同情共感,設想一下如果你變成小廷,做何感想?若未來遇到下一個小廷,這次,你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?

教學心得
[前因]
本次撰寫此次教案,在進行網路資料的調查時感觸良多,隨著規則僵化,校園霸凌事件的升級,校園生活也蒙上了一層陰影,在進行反向的思考時,對於是件情節的惡劣程度,容易讓人沉溺在氣憤中,但氣憤之後呢?憤怒退去之後,看見網民們動用私刑人肉、網紅將加害人的照片、姓名登廣告在紐約時代廣場,驚覺,所有人都成為這場網路霸凌的目擊者,事件從校園延燒至社會,對所有人都造成惶恐,進而引發這起網路霸凌,但這樣真的是正確的嗎?我們又該怎麼做呢?也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課堂,讓孩子們與我們一起思考,該怎麼讓環境變得更美好。

[教學過程]
在班級帶學生一同進行桌遊時,隨著能量(關注)逐漸吃緊,小朋友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,公視的桌遊其中兩點非常吸引我,其一是對於能量的設定,很多時候孩子們在現實中,心有餘而力不足,學業與自己的生活就已經處理得很吃力了,還要撥出能量協助他人,學業、自己的生活瑣事,與良心(惻隱之心)被放在天平的兩端,而且也不是付出就會有回報,小朋友們的反應很誠實,也透過他們的反應看見社會的縮影,先是不忍、伸手援助、拯救成功很開心,逐漸能量不夠、拯救失敗、挫敗且開始跟同組成員爭執,讓他們透過發生在小廷身上不同的事件,去討論、辯駁,加入一項靠近現實因素,增加孩子們的實感;其二是桌遊的主人公——小廷,許多時候,我們對於「被霸凌者」會下意識將他帶入完美受害者的框架,但在實務現場「被霸凌者」也是人,是會有自身缺點、人際交流也不一定靈通,甚至有時還會對他人有脾氣等等,他們就是這樣的不完美的受害者,但就算是如此,我們依舊要明白「你可以不喜歡他,但你無權傷害他。」。

在跟孩子們討論事件的過程中,一方面讓孩子們明白小廷有自己的問題,另一方面也反覆的詢問那他該受到這樣的對待嗎?請孩子們想想,我們可以怎麼做。

[總結]
最後,揭曉小朋友們走到的結局(為更貼合自身課程,結局做了調整):達標與未達標一樣多——「因為你些微的幫助,小廷在班上與同學相處回歸到原本疏遠的狀態,雖然沒人對他惡作劇,但也沒人想對他當朋友,小廷覺得很寂寞,最後轉學了,……而班上同學開始尋找下一個「目標」,下次會輪到誰,沒有人知道。」透過結局讓孩子們思考你滿意這個結局嗎?大部分的孩子都透露出不滿意,甚至還有孩子提出想看看其他結局,所以我們先看了未達標較多,最後接到達標較多,看完美好結局,奇妙的是,原本七嘴八舌討論小廷的孩子們都沉默了下來,看著圖片上恣意揮灑畫筆的小廷、原本可以一起成為好友的小廷……孩子們真正與小廷共情了,站在他的鞋子裡、與他同情共感。

試想,如果今天你就是小廷,你的同學們想不想幫你的情形,就跟剛才經歷的過程一樣,你會做何感想呢?
「覺得很難過。」這幾乎是班上8成的孩子們共同的回答。
「對於這個結局,你滿意嗎? 」
「不滿意。」答案一樣,但是這次看完美好結局的版本,這樣的聲音更堅定了。

「如果再來一次,下次遇到生命中的「小廷」時,你會怎麼做呢? 」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,直到現在站在講台前,回想我過去所遇到的「小廷」們,如果時光倒流、再來一次,我身為一個成人也沒把握能拯救他們,但至少,能讓他/她在痛苦時,多一些慰藉,而不是冷漠旁觀,愛的反面不是怨恨,而是冷漠,如果每件事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,有一天當這樣的惡意如迴力鏢回到自己身上時,我們也無權抱怨,因為是我們縱容這樣的惡意孳生。

每一場霸凌事件對旁觀者而言都會過去,那怕是我們開頭的這件校園暴力案件,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忘在大眾視野中,只有他們的父母與珍愛他們的人才會在每一個黑夜,黯然神傷。所以大眾其實都明白,所以才會如此憤怒, 甚至逾越法律的邊界,也想幫受害者討一個公道,但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,我們也與加害者無異了,當憤怒退去時,我們該反思真正該做去,以防止同樣的憾事再度發生的章程擬定了嗎?還是隨著憤怒退去,我們只是又一次,放任怒氣隨著網路、媒體起舞。

身為民主法治社會的一員,與這樣社會體制下的國家幼苗,我們的行為,也正在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、待人處世,希望透過這樣的課堂,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思考,自己的一言一行,哪怕是無心的一句話,或下意識的善良,也能傷害或協助到他人。 但至少我們能堅守的底線是,表達自己可以,但你無權傷害他。

✍🏻關注人權議題嗎 [點我看更多人權教案]
👀人權相關影片看這裡 [點我看更多人權影片]

留言區

Copyright ©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

訂閱頻道 小幫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