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老師, 這樣公平嗎?

-
黃志順 校長 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
- 在孩子的學習及生活脈絡裡,遇到和自己期待或是認為「被對待的方式不如預期」時,常常聽見對老師問:「老師,這樣公平嗎?」。從人權教育的角度出發,「公平」的課題是關於「自己如何看待自己,被別人的對待」、「面對各種對待,自己如何自處以及回應別人的對待」,這些探究與學習,正呼應帶領孩子探究「人權價值」內容與建立「人權意識」的起點。

一、拋出問題
本教案為三節課(每節 40 分鐘)的課程安排,首重在「拋問題」,引發孩子興趣與好奇,然後藉由孩子的回應內容,讓孩子搭著老師的「追問」、「再提問」的歷程,師生之間、孩子之間不斷在老師的布局下,堆疊經驗、開展對話。
二、邀請孩子聆聽及回應
在聆聽孩子意見或見解以及問題時,老師一定要避免針對孩子的天馬行空予以糾正評斷。因為對答思辨教學方式,最重要的不是孩子意見的品質,而是邀請孩子聆聽及回應,以促成師生之間的對話。
三、透過影片建構概念
觀看公視影片,若時間許可,建議分為兩個回合進行。第一次,針對畫面與故事軸線的進行,可以隨時暫停下來,停格在某個畫面進行概念補充、脈絡梳理,以及延展擴充孩子思考問題的廣度。
四、掌握影音中的鋪陳與敘事
第二回合觀看時,建議不要暫停而是一氣呵成,讓孩子充分掌握公視影片中的鋪陳系統及語意故事軸線
以「老師,這樣公平嗎?」為題凸顯了此教案從探討「公平」的課題,經過細緻的思辨對話,再回到人權教育的核心概念。「公平」的課題是關於:「自己如何看待自己」、「自己如何看待自己,被別人的對待」、「面對各種對待,自己如何自處以及回應別人的對待」。
這些探究與學習,一定植基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裡、學校場域的空間範疇,而不是書本上的專有名詞背誦或定義解釋。公視的影片,就像是非常優質且健康的食材,在老師很有教學意識的精心料理下,搭載明確的學習目標、引導鋪陳,讓孩子一步步在師生之間、在學生同儕之間的互動裡學習。
這樣的學習歷程,正是呼應「人權價值」與「人權意識」的起點,因為,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、學生同儕之間的彼此互助利他,就是此教案的核心方法論。
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(DFC 臺灣),DFC 學習法 [點我了解更多]公視兒少教育資源網,陳彥貝,〈發現美的眼睛〉[點我看教案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