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貝計畫-鹽寮寄居蟹生態調查與護殼行動

周裕欽 花蓮縣東華附小

花蓮縣鹽寮海岸的寄居蟹棲地,約位於台11縣省道公路16.8公里右側的海灘,棲地範圍自海岸低潮帶到海岸林,約有寬70公尺,長150公尺的面積,主要為礫灘、沙灘、沿岸植物林的混合帶。此處地勢平緩、海象穩定,在適當的教學引導下,適合提供國小高年級以上學生進行自主規劃探究學習活動。
鹽寮海岸的寄居蟹族群數量龐大,而觀察發現寄居蟹的殼常有「貝殼破裂」與「大小不適」的狀況,這些不適宜的貝殼對於寄居蟹的生存有潛在的威脅。為解決這個問題,學生透過小組自主規劃模式探究寄居蟹的「家」出現的問題,並進行問題解決的行動。透過「寄居蟹住哪裡」、「寶貝修補計畫」以及「寶貝野放行動」三項教學活動,引導學生發展出自主規劃的探究實作策略,解開寄居蟹的奧秘,同時為寄居蟹的困境提供解決策略。
周裕欽 花蓮縣東華附小
花蓮縣鹽寮海岸的寄居蟹棲地,約位於台11縣省道公路16.8公里右側的海灘,棲地範圍自海岸低潮帶到海岸林,約有寬70公尺,長150公尺的面積,主要為礫灘、沙灘、沿岸植物林的混合帶。此處地勢平緩、海象穩定,在適當的教學引導下,適合提供國小高年級以上學生進行自主規劃探究學習活動。
鹽寮海岸的寄居蟹族群數量龐大,而觀察發現寄居蟹的殼常有「貝殼破裂」與「大小不適」的狀況,這些不適宜的貝殼對於寄居蟹的生存有潛在的威脅。為解決這個問題,學生透過小組自主規劃模式探究寄居蟹的「家」出現的問題,並進行問題解決的行動。透過「寄居蟹住哪裡」、「寶貝修補計畫」以及「寶貝野放行動」三項教學活動,引導學生發展出自主規劃的探究實作策略,解開寄居蟹的奧秘,同時為寄居蟹的困境提供解決策略。

學習目標

  • 學生能透過實際的觀察與行動,猜測、驗證並確認鹽寮海岸寄居蟹寄居的位置,並透過實際的觀察,分析寄居蟹所寄居貝殼是否適合居住。
  • 學生能提出鹽寮海岸寄居蟹生存所面對的居住貝殼困境,並深度思考,提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。
  • 學生能夠採取實際的探究與實作行動,思考分析哪些材料能永續並有效封補寄居蟹貝殼上的破洞?採取實際的寄居蟹貝殼修補行動,並能進行耐撞力的科學測試。
  • 學生能將修補完成的寄居蟹貝殼野放回棲地,並且調查棲地中修補過貝殼被寄居蟹使用的狀況。

教學流程

活動一、寄居蟹住在哪裡?

花蓮縣鹽寮村東側的海岸是非常棒的陸生寄居蟹生存棲地,沿著台11縣省道公路16.8公里處,自海岸低潮帶到公路旁的海岸林,約有寬70公尺,長150公尺的潮間帶面積,都可能住著豐富的陸生寄居蟹。

引導學生觀察與探究鹽寮海岸陸生寄居蟹的棲地範圍,探討寄居蟹生存困境相關問題並嘗試提出解決行動的方案。

活動二、寶貝修補計畫-寄居蟹殼的修補行動
引導學生思考有哪些材料可以有效封補寄居蟹貝殼上的破洞?評估可行性後執行寄居蟹殼修補,並執行耐撞力測試。

活動三、寶貝野放活動
修補貝殼野放位置評估:將修補過的貝殼,放回採集地點。

野放修補貝殼的再利用率調查:調查棲地中修補過的貝殼被寄居蟹使用的狀況。

檔案下載

教學心得
教學實踐情形與成果:

實施老師: 周裕欽 廖品蘭 陳雍青
「寶貝計畫」生態調查與護殼行動,原設定了「寄居蟹住哪裡」、「貝殼修補計畫」及「寶貝野放行動」三個教學環節。我、雍青與品蘭三位教師各自發揮自己的教學專長,透過課前的多次討論,建構出課程計畫,再藉由實際帶領學生探究實作的教學活動,讓學生認識家鄉的水域環境及環境生態(海洋社會)、透過科學思維與方法建構,讓學生了解貝殼的堅韌性及修補技巧(海洋科學技術),最後透過修補貝殼野放的過程,讓學生養成珍愛家鄉海洋生物資源之永續目標。

因為要搭配拍攝的關係,兩天拍攝的時間算是有點緊湊,下回如果可以安排3-4天,那就太好了。其餘,不僅過程順利,拍攝時艷陽高照,藍天白雲的好天氣,拍起來真是人清氣爽,大感謝。由於拍攝前我們三位教學夥伴已經在事前針對現地環境資源、風險評估及教學內容開過5場教學準備及說課會議,因此教學過程順暢,每個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表現都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,部分活動甚至比我們的預期表現還要好,超出教學團隊的預估。例如學生在構思補殼實驗以及搭建測試貝殼硬度的實驗平台環節,當下看見孩子滿滿的創意與行動力,且樂於操作實驗的學習表現,真的讓我們充滿感動與感謝。

回想起來,我們把學生帶到戶外、帶到海邊,真是一個太棒/正確的決定。學生對海洋生物/寄居蟹的好奇與行動探索熱情,一到海邊馬上展現無疑。我個人就發現,我們在室內引導學生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探究思維策略,不僅能夠有效激勵學生開展問題解答的行動,也在學生行動探究的過程發現專注、投入、認真等學習態度的重要性,讓孩子們額外體驗深度學習的創意無限,可以延伸出許多新的想法,這些新的發現,再回過頭來持續激勵、引導學生展開一次又一次、持續性的內在自主探究行動。

我記得課程進行到一半時有堂討論與對話的時間,有位同學提問「用來補貝殼的塑鋼土材料顏色會不會太白?太淺?寄居蟹會看不到?」這些疑難、討論與對話,延伸了學生持續探討著:「寄居蟹能夠看到哪些顏色?要如何設計適合的實驗情境,才能夠發現與紀錄寄居蟹的色覺?」這些討論與對話真的太棒了,這不僅是海洋教育所能提供給學生最為重要的學習機會,也正是深度學習課程運作的精華。這些探究實作的機會除了加深學生對於外在事物的認知層次之外,亦強化精煉了學生在面對真實問題時所需要的內在分析、思維、辯證及提出解方、展開行動的學習歷程。

老師在這個過程扮演搭橋的角色,讓學生學會從情境疑難的地方開始沉思,並學會順著老師為其所搭起的內在思維鷹架構築適合個人的橋體,爾後自己冒險、勇敢的嘗試並走過去,走到橋的彼端。
謝謝附小的三位專業夥伴共同努力付出,Proud of you all.
謝謝公視專業的編輯、平面及攝影團隊,跟公視一起合作拍攝教學影片,真是一種超級饗宴,不僅學習滿滿,還可以獲得許多美拍照片。謝謝公視專業的團隊。


一起觀看更多豐富的<<<公視海洋影音節目>>>點擊我🐟

留言區

Copyright ©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

訂閱頻道 小幫手